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緣起性空:破除我們最深沉的妄覺和執見


近一年來,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龍樹菩薩的中論。過程中,挫折和疑惑不少,但也漸有一些小小的體悟,連帶而來的法喜也是點滴在心,無法言喻。

在此,談談最近的一些心得。不是很成熟,還望各位先進不吝指正。

古人以為,地殼那麼堅實,他們相信有一隻大烏龜,把整個地球背負在上面。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性見觀點,也是所有妄執的源頭。

所謂的自性見,就是相信諸法背後,都有一個常有、自有、獨有的存在。這存在,色法分析到極致,就是極微;心法,則是剎那的心續流。

等到人類科學發展,有能力乘著火箭飛上太空,才發現,地球不是被一隻大烏龜撐著,而只是漂浮在無盡的虛空當中。既然地球本身就漂浮在虛空中,為何我們一定要在生命中,拼命尋找實有的自性基礎?而不能接受性空所帶來的心驚與佈畏?

搭乘火箭,代表一種超越立足基礎的觀點躍進。以中論的說法,就是深入空性的智慧,不再執持諸法自性實有的見解。龍樹認為,自性見是我們最大的戲論。

龍樹的中論,是以眾緣和合的緣起觀來論述。中論的觀點,認為地球之所以是現在這樣的樣貌,不是背後有甚麼實有的基礎,而是眾多因緣和合俱足,一種假名而安立的結果。相對的,緣起必有緣滅,等到形成地球存在的因緣漸漸消散了,也許是40幾億年後,地球仍將歸於虛空中。

怕死,其實是一種很深沉的自性見。當我們執著生命是實有的,就會有貪染,衍生出愁憂苦煩。而另一端,我們若執持死後是實無,認為人一旦死了,便甚麼都沒有了,當然會很害怕死亡,進而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

中觀,顧名思義是中道的觀點,認為執持生是實有,死是實無,都是一種邊見,不符合中道的奧義。中論認為,生與死,是一種互相觀待的存在,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會有生。這是一種辨證式的邏輯方法,定義了一方,也就定義了另一方,如此而已。

所以,認為人死了,就如一件衣服破了,換一件就好了。這是一種方便說,背後仍暗示著,有一輪迴的主體,仍是建立在實有的基礎假設上。

否則,沒有我,那麼是誰在輪迴?

為了解釋記憶及善惡業報(道德規範的基礎),印度傳統部派學說中,有部主張,是五蘊在輪迴;經部則主張,是心續流在輪迴。兩大派別,都在為輪迴尋找實有的基礎。這情形,正如古人嘗試要為地球尋找堅實的基礎,認為背後有一隻大烏龜在駝著一樣的概念。

中論的觀點,不管是五蘊或心續流,背後都不具有實性,這在中論447首詩偈中,龍樹菩薩一一加以破斥。龍樹認為,五蘊及心續流都只是一種因緣和合的假有,一旦種因緣變動了,也就發生了改變。

所以,中觀的輪迴說,輪迴的基礎並非有一自有、常有的五蘊或心續流,而是因緣和合的假名我在輪迴。而這假名我,是非自性、畢竟空、是因緣和合的短暫假有。以五蘊和合為我當例子,我,乃是五蘊假合而成,而組成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各蘊,各別也都是因緣和合的假有,背後並沒有實性。

原來,龍樹菩薩一再解釋所謂的性空,並不是甚麼都沒有,而是背後沒有實有的自體。所謂無我,也不是沒有我,而是背後沒有一個自性、常恆的我。有的,只是因緣暫合的假我。所以,仍是有輪迴的主體,只是定義完全不同罷了。

如來藏思想,有苦行的傾向,認為若去除了遮蔽佛性的因素,佛性就會自然顯現。就如同陰雨天,只是雲多障蔽了太陽而已,其實太陽一直都恆常存在著(是嗎?)這觀點,背後仍假設佛性是一具有實性、常有的基礎,就像唯識家認為心法是第一因的存在。

中論認為,不管心法或色法是互相觀待的存在。修行有成,乃是以菩提心及六度為因緣,最後和合得到一個假名而安立的佛性現前而已。

慢慢了解龍樹中論的觀點,讀到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或是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時,漸漸有了不一樣的味道。也慢慢能夠理解,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一點意涵。

以前很少讀論,現在才體會,讀論,可以幫助了解佛經的深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