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預知生死的貓》:有時候,放手反而是最深的愛

    
 12月份在課堂上聽了交換生辰星關於美國宗教臨終關懷師的分享,讓我想到以前讀過的這一本書。這本書談的,比較不是臨終時刻的關懷,而是慢性疾病(特別是失智症)照顧者需要的被關懷。這幾年經歷了母親和父親的先後往生,對於書中很多觀點,感覺心有戚戚焉。

  本書的作者大衛多薩(David Dosa)醫師,擁有醫學博士學位 ,在美國紐約州羅德島史提爾安養暨復健中心擔任醫師 ,並且在美國布朗大學醫學院任教,專研老人醫學。他是一個超級nice的醫生及作者,非常溫暖及正向,有愛心。     

  史提爾安養暨復健中心的客戶,大都是慢性病患者,例如類風溼關節炎、老人失智症等。由於該機構照護品質良好,擁有像家人一樣的醫病關係,以致對很多病患而言,這裡是他們生命當中最後離開的『家』。

  很奇怪地,很多醫護人員和病患發現,安養中心裡頭一隻叫做奧斯卡的貓,總能預知那一位病患即將死亡,並且適時地陪在旁邊,即使貓並不是很膩人的一種動物。至於奧斯卡為何有此『神通』?作者推測了可能的原因:


    當細胞停止運作的時候,身體會進入一種飢餓狀態,發出『酮』的氣味,一種有香味的化學副產品。從失控的糖尿病患者身上,也測得出來。

  深受科學訓練的作者,一開始無法接受貓擁有預知死亡的能力,但經過多次觀察後,他也漸漸覺得似乎有些可信。為此,他還訪問很多位安養中心以前的臨終病患家屬。這本書很多篇章描述的,就是這些訪談的過程和內容。

  死亡的時刻,家屬當然會哀傷,需要被關懷。但是,也很值得探究的是,在照顧慢性病患的漫長過程中,家屬,尤其是失智症患者的家屬,如何不被拖垮?如何自我調適?甚至,安養中心的醫護人員,如何強化自我能量?也都是很重要的環節。

   大家都發現,在生離死別不斷上演的病房,一隻可愛的貓,給了所有人,包括臨死的病患、陪伴的家屬及醫護人員很多的安慰和緩衝。書中提到:

    最近我常在想,人與動物之間相互連結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特別是在我們年幼和年老的階段。那些小動物帶給人一種奇特的安慰,多少可以讓病人分散一點注意力,調劑一下。雖然小動物不會改變這裡是安養院的事實,但的確讓這個環境比較沒有那麼冰冷,讓這裡比較像是家,而不只是一個落腳處。
  
 再說,有小動物在,對我兒子也有好處。小孩子不喜歡待在安養院這種地方。有時候,我兒子一到那裏,就去找貓咪,比起呆坐在病房椅子上晃著腿,好玩多了。這也讓我有更多時間陪我媽媽。

  面對死亡,作者提出了限制醫療的觀點:

    當病況發展到末期,醫師會提到『限制醫療』的問題。這類對話的範圍,超越心肺復甦術,也超過是否在病人心跳停止或呼吸衰竭時施行急救。在大多數案例中,這些對話牽涉到以下的棘手問題:是否停止一切檢驗與治療,以及接下來的醫療是否僅限於安寧照顧。

    對於癌末病患,問題比較單純 。但失智症患者則不然 ,要替失智症患者找到治/不治的界限,對於家屬以及照護者來說,往往是艱鉅的抉擇,且牽扯到倫理層面的兩難。失智症患者後期被懷疑罹患癌症,如果要檢驗原因,有些過程會很不舒服,而且就算知道原因,病人往往承受不住侵入性治療的折磨。
   
    在我與病人家屬商談的事項中,鼻胃管餵食這件事 ,或許是最棘手的。是否要替體重開始減輕的失智症病患裝設鼻胃管 ,這個抉擇常讓人飽受折磨。

  記得父親在9912月底,已經呈現多重器官衰竭的狀況,且持續血便多時,幾個兄弟決定不做鼻胃管餵食,因為一生無乎無病的父親,很受不了插管抽痰的不舒適。但是,耳根軟的三哥聽到有人說,讓父親『餓死』會有怨,便聯合大哥決定給父親作了鼻胃管餵食。結果,餵食後的第2天,父親就走了。

  顯然,臨終的限制醫療問題,要比想像中複雜許多。

  至於用儀器維持沒有意識和尊嚴的生命,是否有必要?作者講得很明確:

    有時候,放手反而是最深的愛。 很多人沒辦法放手。

  面對親友死亡的傷痛,這種重大傷痛的本質,作者有深刻的描寫:
   
    現在的你,正在經歷一種巨大的失落,沒有人能夠單獨面對這種事。也許你得找個支持團體治療師,或牧師什麼的。
   
    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大部分時候是以無形的東西構成:記憶、共享的經驗、希望及恐懼。當其中一人消失,另一人便落得形單影隻,彷彿抓著一條沒有風箏的線。記憶本來可以發揮極大的支持力量,但這段關係中的這種無形事物也失落了。
   
    與此同時,懸而未決的問題仍存在:從未解決的爭端、羞於吐出口的溫柔軟語、沒被點破的事情。這些祕密就像扎在肌膚底下的小刺--看不見卻隱隱作痛。除非把這些刺拔出來,否則無法平撫這些創痛。

  在照顧慢性病患時,家屬要有一些心理建設,書中提到幾個實用的技巧:

  先向母親道別:

    我好久以前,就與母親正式道別了。現在我愛的,是這位嬌小的女士。

  放大小小的勝利:
   
    每當面對母親病況再度惡化,她總抱著『還有半杯水』的樂觀心態。若是母親的病況略有進展--凱西稱之為『小小的勝利』,她便感到很開心。

  兜開話題的技巧:
   
    半夜四點,父親打電話來,說她身邊有個陌生女人,要我來趕緊帶他回家。我花了整一個鐘頭,告訴老爸,那個女人是我母親,也就是他老婆。
   
    後來,我不再設法說服他老人家,而只是改提別件事,效果還不錯。
   
    爸爸過世後,有時候我會坐在我媽的病房裡,她會問起爸爸的事。我們會跟她說:老爸正在接電話,講完就會回來。瞎扯,這種技巧 ,你會愈玩愈拿手。
   
    你要扮演某種角色,轉移記憶障礙者的注意力。我們沒有辦法把母親帶回現實世界,只能想辦法進到她的世界裡。兜開話題,可以讓我們暫且把心神集中在當下。要不然會忍不住胡思亂想,越想就越沮喪,沒辦法平靜下來。

  最後,作者提出了對照顧失智者的五點建議

1.   照顧好自己: 很多照護者,比病患還先垮下來。
2.   在場陪伴:除了在場 ,不須奔赴何方。
3.   歡慶小小勝利 ,但要能綜觀全局。
4.   支持高品質照護 。
5.   付出愛,然後放手:不管是放手將親人送到安養院,或是在生命的盡頭放手。當時候到了,放手並不是被打敗,而是一種愛的舉動。

  另外,作者也寫到這一家安養及復健中心的醫護人員如何維持自己能量的方法。最經典的,就是運用『幽默』的力量。

                 家屬詢問醫師或護士:我的親人,還能活多久?

    我會告訴他們,只有上帝知道。可是,我沒有祂的電話號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