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用「高水位」控制稻田雜草


8月底,拔完了二期稻作的雜草,心中很有成就感。


回想去年第一次種二期稻作,新手上路,完全不了解天候及雜草的生長狀況,從8月26日發現雜草生長失控,開始拔草後,即使還有大哥及秋芬的幫忙,也費了近一個月才勉力完成,非常的辛苦。至今,仍心有餘悸。

拔草磨人的地方,除了天氣高熱泡在泥水中,每天早晚渾身濕黏不舒服外,長時間跪地彎腰拔草,腰背痠痛不堪,加上各種蚊蟲的叮咬,全身紅腫搔癢,我認為是自然農法農夫最累人的一項工作。

況且,大量生長的雜草處理不及,影響了稻苗的生長,也會造成日後收成的減少。

今年3月初一期稻作插秧後一星期左右,我就開始拉鐵鏈。

用走的,總比用跪的快,相對輕鬆多了。經過來回不斷的踩踏,雜草生長區域大幅減少,只在地勢較高的秧苗株間較為嚴重,但面積大約只有三分地的15%左右。真正跪地拔草,不到一星期就完成了。

在不斷來回多次拉鐵鏈的過程中,我發現,地勢較低、水位較高的區域,雜草幾乎不太長。

所以,今年8月日二期稻作插秧後,我決定乾脆省去拉鐵鏈,只用高水位來控制雜草,看看能否奏效?


剛插秧後採用高水位,福壽螺吃得更兇,每天早晚都要巡田及撿拾至少一次。當然,少不了被這個世紀大禍害吃掉一部份的秧苗。


後來,慢慢觀察到,福壽螺不耐高熱,所以只在入口及田埂附近較多,其他地方分佈非常零散。重點抓到了,心情也相對輕鬆很多。而隨著秧苗的生長,大約在8月下旬後,福壽螺就逐漸不足為患了。

剛開始採用高水位時,較低區域的秧苗不免被滅頂而死亡,加上福壽螺的肆虐,內心不免開始搖擺,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後來我想通了,這是一個選擇(trade-off)的問題,重要的是做選擇本身。況且,秧苗慢慢可以補呀,猶豫甚麼呢?心情就逐漸篤定了。

倒是,面對鄰居老農的不斷質疑,才是累人。而且,還有人埋怨我佔用太多的灌灌水資源。我選擇低調以對,不去解釋。

果然,長得快速又綿密、水稻田裡最大威脅的球形蒿草,在高水位的抑制下,幾乎都不見了。且隨著秧苗的長高,水位慢慢調高後,即使在地勢較高區域已經發芽生長的球形蒿草,也會被水淹死。


最大威脅解除後,接著是尖瓣花的對治。

查了網路資料,尖瓣花幼株為沉水葉,可以生長在水深約40公分的水域中。實務上,發現低於40公分的水位區域,尖瓣花幼株依然可以生長。還好的是,這樣的區域很少,加上植株分佈稀疏,很輕鬆就可以拔除。

附近採用慣行農法的稻田,即使插秧前已噴上農藥(雜草抑制劑),尖瓣花在夏熱生長旺盛的有利環境下,依舊到處成群竄出,也因此最近到處可見農夫噴農藥,造成第二次的農藥污染。這現象,在一期稻作是不會出現的。


也許,慢慢還會有雜草繼續長出來,而我也會每天在水稻田巡巡走走,發現並用心、努力解決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