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電影《就像在天堂》之三:心臟病與氣喘的內在探索
很帥的男主角丹尼爾,是個指揮家,在一場演奏會之後,心臟病發作。他知道自己若不做些改變,遲早會病發身亡。
新時代的身心靈整體觀,認為身體,是靈魂在這一世的親密伴侶。身體健康出了問題,表示內在靈魂出了狀況。從另一角度來看,身體除了為我們每天辛苦工作之外,當我們生了病時,還會努力調動資源,來幫助我們恢復健康。身體,其實是一個具有智慧,又勞苦功高的靈魂好夥伴。
生病了,特別是像心臟病那麼具有致命殺傷力的疾病,是身體向靈魂發出的強烈警報訊號:注意,注意,火災囉!快逃吧!改變吧!
我們周圍的世界中,身體發出警報的案例,多得不勝枚舉。
第一個把中文電腦軟體引進台灣的老外劉力學,有天早晨,在司機載往機場出差的車子上,不由自主地拉了大便在褲子上。他叫司機掉頭,回去換洗後,趕快又急著出差。結果,大便又拉了一褲子…。
劉力學覺悟了!他現在是個農夫,搜集學校營養午餐廚餘,做成有機肥,在三芝種有機蔬菜。
腦科專
電影裡,丹尼爾小時被霸凌,恐懼陰影深印心底,加上14歲那年親眼目睹母親車禍慘死,受傷更深。父親早死,他成了孤兒。音樂的絕佳天份,加上追求成就的替代心理,讓他在專業上很早就功成名就。
但為何,丹尼爾得的是心臟病?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中醫經典書《皇帝內經》說它是「君主之官」。心臟一刻也不能停止跳動,它推動血液,運送養分,循環全身。
心臟生了病,代表血液出了心臟,進入動脈,然後由靜脈回到心臟,這個迴路出了問題。
以新時代的觀點,血液的流動,代表的是愛的流動。心臟病,意謂的是,愛的能量流動受到阻滯。
丹尼爾有著藝術家的典型特質:感覺纖細,個性敏感,追求專業上的完美,不諳人情世故,不懂得生活。固然,狂躁與偏執是音樂家創造不朽作品的要件,貝多芬即是代表人物。但這樣的個性,生活不會太快樂,通常也不會太長命。
藝術家的偏執性格,有益於創作的完美呈現與成就,卻有害於生命的圓融與快樂,好像雙面刃,似乎很難創造雙贏,是一個很難兼顧的TRADE-OFF。,
影片中,心臟病發作前的丹尼爾,對著樂團大吼「你們剛才的演奏簡直就是垃圾,徹頭徹尾的垃圾,是對音樂的褻瀆..」,他內心的完美境界,和現實的狀態,始終有段距離。他對音樂的巨大能量,現實世界無法配合,他的能量流動受到阻滯,無法順暢。
這樣的類似場景,在唱詩班的練習中,又再度出現。
不同的是,這時的丹尼爾心已經柔軟了,他的偏執鬆動了。團員告訴他「這對我們都是新的經驗,需要時間..」。他們有了咖啡時間,有了歡樂的派對,有激烈但正面的雙向溝通,有鼓勵,有陪伴,有歡笑,也有淚水,一切已經不同了。
透過和人的開放交流,透過溝通和同理,透過為別人付出,透過創造生命的能量,透過平凡生活的實地體驗,丹尼爾重新尋回愛的流動後,相信他的心臟病症狀,應該慢慢得以緩解。
至於,丹尼爾在片尾是否死了?我想,那已經不重要了。
身邊有好幾個有氣喘病史的朋友,大致上都是很能付出,甚至具有待人「很好」的特質。
氣喘,基本上是因為支氣管攣縮,造成呼吸困難,而有吸不到氣的窒息感。然而,世界上的空氣大多時候是取之不竭的,為何需要有吸不到氣的緊張感?支氣管又為何會收縮變小?
西醫醫學會給我們很多解釋,比如過敏原、感染、氣候變化、情緒激動、藥物誘發、激烈運動等原因。但這無法解釋,為何相同的狀況下,同一患者不一定會誘發氣喘,且絕大多數人甚至沒有任何氣喘誘發的可能性。
《就像在天堂》裡的牧師,第一次出現時,是和脾氣暴戾的康尼幾乎同時現身的。而康尼殺了白野兔,用的是牧師的長槍。導演做這樣的安排,似乎暗喻,兩個人的衝動與攻擊性(二種最容易被誤解的內在需求)很類似,只是一個直接抒發出來,一個受到身分的制約,只能迂迴的表現。
牧師娘英娜對教堂(也就是牧師)一手加強罪惡,一手給出救贖提出批判後,牧師的反應是剛硬的,是充滿道德與罪惡感的,是深層壓抑的。等到丹尼爾帶給教堂很大的正面質變,甚至變成詩班人數比上教堂的人還多時,啟動了牧師的深層恐懼感。等到解雇丹尼爾導致唱詩班集體投奔對手,教堂禮拜被迫取消後,牧師已經接近崩潰。
牧師,是個很特殊的角色,擁有上帝賦予的無上權柄。但這權柄的基礎是愛,而不是控制,更不是訴諸恐懼,史迪格牧師沒有清楚及超越這一點。他沒有太多的愛可以付出,卻要承擔這樣的角色。他能給的不多,也覺得自己得不到,所以才會吸不到氣。在給予與付出之間,出現明顯的不平衡。
也許,牧師氣喘的發作,是一種身體的智慧選擇。他其實,並沒有勇氣殺了丹尼爾,然後再自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找了老半天,租不到這部影片,怨嘆啊!
回覆刪除MANDY
再找找看囉
回覆刪除這不是一部主流片 恐怕要多費些功夫
真的租不到
可以到土豆網 打關鍵字 像天堂一樣
但是 是簡體字幕 畫質也不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