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晚年,個性越發樂觀豁達,臉上常見童稚般的笑容。平時,他在文字裡打發時間,磨練心性。一張張手抄的筆記歌詞,文字圓潤工整,正如他內在的平和。
但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父親的身體開始明顯退化,各項能力逐漸喪失,尤其是無法寫字後,頓失了生活的重心。隨之而來的身心交互陷落與煎熬,很明顯地,真的並不好受。
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有時還會心情低落,懷疑人不管年輕時多努力修持,似乎總免不了要走上形體衰敗這一遭。這人生,究竟擁有甚麼意義?
有幸翻閱了余德慧教授的《生命宛若幽靜長河》一書,讓我有了汨汨的活水挹注。
余教授提到: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可是人會死,不代表人的存在,就是「空」。每個人從生到死,一定都會有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妙有」。創造妙有、經驗妙有、分享妙有、體會妙有,才是人存在的意義。
源自佛陀的教誨,經過教授的點撥,讓我從執著「空中」的結果,重新拉回到了「妙有」的踏實過程裡。
是啊!人生最重要的意義,不就是在短短幾十年的寒暑裡,體驗並感受到生命的風華嗎?
父親靜靜地,走完屬於他自己的近百歲人生,且留給後輩豐厚的人生典範,那才是我該典藏的資產。若只是聚焦在父親失能後的痛苦中,豈不是鑽牛角尖,自尋煩惱?
余教授指出:
大部分中國人,錯過了參照生命中「妙有」的經驗,而是著眼於「功成名就」及「全福」(雙親健在、夫婦和樂、子孫滿堂、財帛齊豐等)的終結觀念。
而西方脫離貧窮已有一段時間,加上西方教育強調個人發展,因此理想的實踐、自我的追尋、潛能的發揮及品德的完全,也就成為他們一生關照的重點。
余德慧老師進一步揭示:
生命之河的源頭,不在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不在有書就讀、有話就說的歲月,而是來自:第一次體驗到與自身有關的選擇。從中發現並覺悟,別人並不能為我負任何的責任。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去過,不可能讓別人為你負責。
當我們覺察到,人我之間的那條界限,並且為了捍衛自己的責任(或權利),能夠勇敢地和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說「不」,而不必一味地向權威妥協時,我們就游進了自己生命之河的源頭。
俗話說「乖孩子的傷,最重」,沒有經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很難真正替自己的一生負責。有人一生徒呼負負,很多人因為自己的內心是空的,所以必須藉著取得,來綴補內心的空虛。不然,就是在中年才開始經歷叛逆,試圖重新尋找自己生命之河的源頭。
生命真正的失敗是,人活到中老年,還看不清楚生命的本質,還不能認清自己活著的時候,知道自己是用甚麼樣的意義在生活。
重讀了《意義的呼喚》(心靈工坊出版)一書,震懾於作者維克多.法蘭克的堅韌生命經歷。
維克多.法蘭克是猶太人,1905年出生於維也納。34歲時,為了留在家鄉照顧年老的父母,放棄獨自去美國的機會,而讓美國簽證過期失效,毅然面對納粹迫害的苦難。
法蘭克歷經奧茲維茲、考夫囹及土耳客海姆三個集中營的艱辛試煉,前後歷時2年7個月(1942年9月到1945年4月27日)。但是,他的妻子、父親、母親及哥哥均死在集中營,只有妹妹因為先離開奧地利去了澳洲,得以存活下來。
在最後一個集中營時,法蘭克得到斑疹傷寒。為了讓自己即使在夜晚也能保持清醒,而不至於有血管虛脫的情況發生,法蘭克在小紙片上,快速潦草地寫下提示,以便重構書本的手稿。
法蘭克在書中清楚地說:
就我自己而言,我想我能存活下來,除了其他一些因素之外,和我讓我的手稿再現的決心有關。
我的情況,看起來沒有甚麼指望了:我一再嘗試,將我自己從環繞我們的災難脫離出來,化身其外而觀之。我開始想像,我身在一個又大又漂亮、暖和又明亮的講堂,站在講台,準備對有興趣的聽眾,演講「集中營裡的心理治療」這題目。
在集中營納粹黨羽毫無人性的折磨下,又冷又餓又累,加上得了班疹傷寒,一般人大概很難倖存下來。但法蘭克天性樂觀,深信:任何情景,都蘊含著某種意義。靠著將意義療法手稿重新寫下來的微弱意志,終於撐到美軍解放了集中營。
法蘭克後來活到93歲高齡,一生忠實地奉行「 我生命的意義,是幫助別人,發現他自己生命的意義。」
法蘭克歸結出:人類可以三類價值,來找出生命的意義
第一, 做一件事,亦即成就一種創造。
第二,圓滿一種經驗,也就是人的相會與相愛。
第三,當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譬如得了絕症(像無治的癌症)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能夠賦予生命的意義,只要我們願意去證實人類能力裡頭最獨特的一部分:那種將苦難,轉化為人類成就的能力。
在歐文.亞隆的《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書中,這位存在心理治療的大師清楚指出,人類有四項終極關懷的課題,那就是死亡、孤獨、自由和尋求生命的意義。
歐文‧亞隆點出:
處理生命意義的功課,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勇敢地投入各種可能的意義中,特別是具有某種自我超越的意義,並從中萃取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汁液。
最重要的是投入,別人無法代勞,那是自己的功課,也因此造就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生。旁人能幫你的,頂多只是協助你找出投入的障礙,並且移除一部份的障礙。
大師也提到了佛陀的教誨,清晰明朗,那是究竟:
對生命意義的疑問是無益的,人必須讓自己沉浸在生命的水流中,讓疑問隨流而逝。
真是一篇好文章啊!
回覆刪除我們一般平凡人的「我執」很重,著眼於「功成名就」及「全福」,覺得這才是完美的人生,所以過得並不快樂,實際要做到在任何時刻都能創造妙有、分享妙有、體會妙有真是不容易,但我們仍要努力去學習、去創造、去體會生命的意義。
我的小女兒最近上學都在遲到邊緣,上課要用的東西忘記準備,忍不住問她:『妳這幾天上課差點遲到,上課要用的東西又忘記帶,妳有什麼感覺?』,她回答的很妙:「媽媽,我發現這麼晚出門,也不會遲到吔!」「上課要用的東西沒帶也沒關係,可以和同學借」,原來她在教我放下「我執」啊!
m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