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鄉,逢年過節,總會聽到此起彼落的鞭炮聲,迴盪在空遠的鄉間。在久居台北幾十年快要遺忘後,熟悉的兒時回憶又活了回來。
這樣的,一種聲音的童年記憶,不知怎麼地,讓我有點淡淡的失落感。但更多的是,一種回歸到生命底蘊的踏實感。
想到以前,每年過年,一大家子20多人住在老家,在爸媽的指揮下,大掃除、貼春聯、拜天公、放鞭炮,熱鬧又溫馨。尤其是鞭炮的聲音及火藥的味道,是童年記憶深刻的一部分。
特別是大年夜拜灶神,大家都上過香後,父親會誠摯的請神,莊嚴肅穆。灶神前的發糕、糖果、水果、茶水,擺滿了香案前的空位,有一種靜謐的虔敬宗教情懷。
拜完灶神後,才會收到大人的紅包。然後,快樂的放著煙火,小孩子,又想玩,又有點害怕,正反映了面對未來及未知的忐忑心情。
一年一年的過年,是人生中最深刻、鮮活的歡樂體驗和記憶。
最近,讀了《生命中的戒指和蠟燭》(張老師文化出版)一書,對人際之間及生活的儀式深意,才有了較真切的理解。
原來,儀式,畫出一片不受干擾的凝聚時空,使家族成員有機會停下日常生活,刻劃共同的歲月痕跡。
過年儀式中的象徵物和象徵性的行為,例如拜灶神、煙火,是感受記憶的強力活化劑,包括了氣味、觸感和聲音等。
書中,提出了一個感人的家族儀式傳承:
傑德和伊莎結婚不到半年,傑德的母親突然去世,而傑德的父親,則早在數年前就亡故了。所以,傑德的弟弟裴安便搬過來,和哥嫂同住。這對20出頭的年輕夫妻,乍時成為這個19歲青年的「新父母」。
有一天,裴安對嫂嫂說:「我老是覺得自己少了一條安全墊被。」裴安自母親走後,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晚上也常睡不好。
傑德想到,母親在他離家時,曾經編了條毛線被給他。當被子鋪在床上,讓他覺得和母親之間靠得很近。
傑德和姊姊商量,決定要做一件拼布被(Quilt)給裴安。他們找到父親穿過的海軍襯衫,母親的衣飾,還有兄弟姐妹的衣服,由外婆帶領大家縫被子。每一塊拼布,都是取自家人的衣物。
當這條被子蓋在這個孤子身上,表達了這家人決心照護關懷裴安的象徵意義,遠非口頭的話語可以取代。
生活中的儀式,也有屬於個人可以經營的空間。
書中也提到,62歲的米芙苓,每當心頭煩燥時,便坐在祖母的搖椅上,搖來搖去。因為在她小時候,總會來這裡尋求祖母的慰藉,頭靠在祖母的大腿上,讓祖母輕撫著她的髮絲,說著:「這些,都會過去的。」
米芙苓在搖椅上想事情的時候,也會一再重複這句話,讓自己平靜下來,想得更深更遠。
正如余德慧教授在本書的序言中,所說的:
人的日子其實蠻辛苦的。
我們生活裡的苦難,有時有著難以言喻的情懷,那是語言不能到達的地方,儀式卻輕易做到了。
儀式,不僅僅是在人與神的交互領域,也在人間的領域,它可以說是生活裡的心理治療。
以時間軸來看,有每日的儀式,包括起床、用餐、道晚安等,長期下來,會構築不同的家庭風貌及人際互動。
睡覺前,小女兒有她自己發明的貼心道晚安儀式:
先抱抱我,親我一下,然後說「祝你有個好夢,祝你有個美夢,祝你有個哆啦A夢!」
我在新竹的時候,我們則用電話,說著相同的晚安祝福,互相關懷。
我的心裡有種甜甜的存在感,充滿了幸福的滋味,在每天的臨睡前。
年度的儀式,例如生日、週年紀念日、過年等,也是可以經營及發揮的空間。
非常感恩父母親,給了我好幾十年的、滿滿的過年記憶。過年拜神,父親虔敬的請神聲,鞭炮聲,歡笑聲,為生命年輪,刻上一圈圈的篤實痕跡,無法抹去。
每年探訪富士坪草原,已經是我們家的年度默契,也算是一種儀式行為。
那片草原上開闊、舒坦的大自然美景,不僅悅人耳目,更會讓人心生對大自然的感恩和禮讚。這樣的愉悅和期待,會從前一天開始準備野餐食物時,開始醞釀,也可化解登山過程中的疲累。
一年一度的登山儀式,一趟行程,心靈彷彿被山之神淘洗過一番,灌注了新的能量,留下了甜美的記憶。
有些生命過程的儀式,例如出生、成年、結婚和死亡等,具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這兩年,母親及父親,世上和我最親的二個人,相繼辭世,哀傷的心情無法言喻。
親身經驗,體會到黃金八小時的助念,其實是最好的安定心魂儀式。
透過專注的誦唸佛號,馳散的心念得以慢慢靜定下來,且心中覺得,可以為心愛的親人做些甚麼,才不致被無常巨獸襲擊潰敗,維持基本的內在主導權。
在一成不變或忙碌的日子裡,其實只要稍加用心,巧妙善用儀式的力量,就可以創造豐富有趣的日子,傳達關愛的訊息,加強人際互動的內涵,重新尋回生活的深刻性,進而擁有一個圓融快樂的人生旅程。
如何在生活中,創造、善用儀式的豐富內涵與力量,絕對是很值得投入的生命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