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界限的課題:你可以說「不」

住台北超過20年了,感覺到人與人、或家庭與家庭的交往,界限非常的嚴謹和清楚,甚至會覺得很冷漠,缺乏了一絲絲的人情味。大都會,往往缺少了人與人間的適度溫情。

回到家鄉,立刻就重溫了小時候熟悉的溫暖人情。人與人的交往和熟稔,容易多了。但同時卻也經常碰到,周圍的朋友因為模糊不清的界限問題,所導致的諸多困擾。這現象,特別是在大家庭的人際互動中,尤為常見。

在我們的生活中,任何有關責任與主權的困惑與混淆,都是一種界限的問題。

就像擁有住家的人,一定會在自己土地的四周,建造有形的地界一樣。我們也必須在生活上,設立肉體的、心理的、情感的、靈性上的界限,來幫助我們分辨:甚麼是我們的責任,甚麼不是。

界限好像什麼?界限,可以比喻為一道籬笆,區隔了土地的邊界。


外人或許可以從外頭,看見你的庭院。但沒有經過你的同意,是不可以任意進來的。有人會在籬笆上加上鐵刺,讓別人知道我們對自我的尊重,是真心真意的。如果侵犯,會受到處罰。

建造的籬笆,要有一道門。這樣,好的東西才能進來,壞的東西才能出去

界限,不是一道高牆,把一切都阻絕在外。

人際互動中,最明顯的外在界限,就是皮膚的碰觸。

從小和女兒打鬧嬉戲慣了,有時不小心碰觸到女兒的屁股,她會冒出一句「色狼」,小四的女生,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身體界限。

有個朋友的小女兒,隨時都帶著一臉陽光般的笑意。你會覺得,如果真有天使,祂的臉,應該就是這樣的表情。

每次看到這個小女孩,都會碰碰她的臉頰,說:「你好可愛喔!」。

有天,驀然發現小女孩長大了,蛻變成一個可愛少女的模樣。當下省悟過來,不可以再摸她的臉頰了。

身體上的界限,比較容易理解。人際互動裡,有關話語或情感的界限,相對比較抽象,很多人會失去了基本的自覺。

由道聲出版社發行的《過猶不及》一書,是討論界限課題的佳作。該書作者歸納出人際關係裡,容易出現的四種界限問題。


第一種,是「一味的順從者」,是不能說「不」的人,甚至會對「壞事」說「好」。


一味順從的人,有模糊不清的界限,他們屈服在別人的要求和需要中。甚至,他們無法單獨存在,不能和那些「想從他身上得到東西的人」分開出來。

這類型的人,讓自己挑負太多的責任,而設下太少的界限。多數時候,在順從的過程中,他們會感到很委屈,但不敢說出來。有時,已經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任何的肯定或讚美,反而招來別人負面的批評。最後,甚至會有精疲力盡的無奈。

一味的順從者背後,通常會有第二類型界限問題的父母(尤其是母親),他們好像慈禧太后,不能聽到孩子說「不」。


有控制慾的父母,會侵略或操控性地,自覺或不自覺地,去侵犯孩子的界限,最後造就了一個:不會說「不」的順從孩子。

當父母教導孩子,對別人設定界限、或對別人說「不」是壞事時,父母傳達給孩子的訊息是,如果你敢說「不」,就會有「不好的事會發生」。慢慢的,孩子內化了這樣的慣性。

所以一味順從的人,他們所做的決定,往往不是因為自己主動的選擇,而是來自內心潛藏的恐懼。

他們怕說「不」之後,會傷害別人的感情,會被遺棄或跟人分離,別人會生氣,會被處罰,會被人貶低說他有多自私,害怕自己內心太嚴苛的良知,以及害怕隨之而來的愧疚感。

有個故事:馬戲團裏,小象從小就被栓在木樁上。起初小象嘗試掙脫,但力量太小,無法成功。久而久之,牠便不再嘗試。當小象成為大象後,力氣變大了,可以輕易掙脫木樁。但大象卻乖乖的被綁著,因為他一直還認為,木樁的力量太強,自己無法掙脫。

一個一直順從的大人,處境有點像故事中的大象。他所欠缺的,往往只是一試的勇氣──對於界限被侵犯,試著說「NO」的勇氣。

我之所以對界限的課題很敏感,是因為我有個掌控慾很強的母親,加上母親訓練出來的哥哥們。從小,只要膽敢說不,文攻武嚇必定隨之而至,幼小的心靈,沒有自覺,當然也無力反抗。

一直要到40歲後,才敢對母親說「不」。

記得,當時母親對我大加撻伐,說:「你這個壞孩子,高中就出去讀書,所以我才沒把你教好。」還好,挺了過來。

我發現,當我對母親說「不」之後,她也沒減少對我的愛。我們的關係,也沒有因此而受影響。因為,當她知道無法再控制我之後,就改去找其他哥哥,來遂行她的掌控。

我發現,適時的說「不」,可以省卻很多的煩惱。至少,我可以不必再委屈自己,去做自己不想做、或不是自己責任的事。同時,也讓該負責的人,自己去承擔自己該做的事。我認為,這是很好的結果。

《過猶不及》的作者指出,一味順從的人的改變,大致會經過幾個階段,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首先,他會對現狀感到不滿,這是早期的警報訊號。

接著,會有喜好的改變,深為喜歡界限的人所吸引。乃至,毅然加入了行列,珍惜自己應有的權力,開始練習說「不」。試過之後,先會在愧疚中,感受到一絲的喜樂。而後會因為內心不再愧疚,而感到更大的喜樂。

接著,會開始喜愛別人的界限,自由地說出自己的「好」與「不」。

最後,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成熟界限,依價值觀,而設立目標。

6 則留言:

  1. 看完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原來你也和我遭遇一樣

    回覆刪除
  2. 原來,我們同是天涯淪落人,心靈道路上的知己!
    有個日本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每個心理學家背後,都有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母親!
    我雖不是心理學家,這幾年花了很多工夫在心靈成長的追求,顯然是有原生家庭的宿因的!
    不曉得,你的體會是什麼?

    回覆刪除
  3. 為了學習「敢敢做自己」,我也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看了很多心靈成長的書,聽了很多的演講,就是想幫助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也經歷了你所說的歷程,所以看完你的文章我才會哈哈大笑。您推薦的這本「過猶不及」也看過,我很佩服你對讀後心得內容的詮釋非常的深入,念台大的人真的是不一樣,建議你可以寫書。

    美智

    回覆刪除
  4. 恭喜妳有自覺地,走在「敢於做自己」的道路上,相信妳一定可以慢慢找回內在的力量,成為妳自己的英雄。
    我沒妳想像的那麼厲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曾去上過五天的「界限工作坊」,對這個主題稍微熟悉一點而已。
    感謝我們的家人,他們雖讓我們受了一些心理上的苦,但也帶給我們覺察和成長的契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