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你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生養了二個小孩,是我這一生最大的挑戰,也是最甜美的歡樂泉源。

沒機會預修「父母學分」,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被迫摸索,慢慢找出親子互動的技巧。一路上跌跌撞撞,有時甚至陷入困境。困而後思,轉個彎,一次悟出一些道理,逐漸苦盡甘來,梳理出親子之間的雙贏模式。

在苦、樂交替的摸索過程中,透過閱讀,透過上課,擷取前輩的智慧,然後整合、內化成自己的經驗,也是讓我成長的重要助力。

在這歷程中,剛好接觸到三段話語,談論的主題都是有關「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都是很深邃、雋永的人生智慧結晶,且分別適用在孩子的不同人生階段(雖然這樣的劃分,界線不是很清楚)。在此,願意和大家分享。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這段話,是俄國文學家杜思妥也夫斯基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書上的一句名言。

從出生後的嬰、幼兒時期,一直到國小的兒童階段,是孩子最可愛,最黏父母,也是生理發展及人格的奠基期。毫無疑問的,童年階段的親子互動經驗,對孩子日後生的一生,影響絕對非常、非常的巨大。

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就好像幫孩子搭好了一個成長的鷹架。在這個基礎上,孩子能夠喜愛自己,關心別人,學會信任環境,主動探索,熱愛閱讀,培養感受力以及對生命的熱愛,才能心無旁鶩地成長。

全球化的浪潮下,社會快速變遷,現代父母面對很大的工作及生存壓力,很難擁有一個穩定的家庭情緒教育環境。

而我們的學校教育,仍停留在死記及背誦的升學導向胡同裡,對於更重要的生活及生命教育,幾乎付之闕如。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能夠提供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兒童文學家楊茂秀教授在書中指出,小時候在花蓮銅門鄉下放牛的時光,是他一生最快樂的記憶。即使後來他面臨重考的挫折,博士論文多次沒有通過,但是童年的快樂記憶,讓他的內在始終有股繼續走下去的能量。

因為母親體弱多病,無法自己照顧孩子,米開朗基羅一出生後,就被送到山上的石匠家。他的養父母非常疼愛他,又有養父母的小男孩當玩伴,二個小男生,常在山上盡情的奔跑,快樂的成長。

很小的時候,米開朗基羅就很愛玩石頭,奠定他一輩子熱愛雕刻的基礎。日後,著名的大衛石像是他的代表作。而西斯汀大教堂的創世紀壁畫,他竟能夠花上四年的時間辛苦完成,那需要多大的內在力量?

有識之士體認到童年教育的重要,總會在百忙當中,陪著孩子,一起創造童年的快樂記憶。

心理學家游乾桂老師放棄知名的專業光環,寧願多陪孩子,溯溪、健行,上山下海。已故的廣告大師孫大偉以及媒體人陳正義,總會連夜開了老遠的車程,只為陪著孩子去看流星雨,一起追求生命的美好經驗。

楊茂秀教授表示,童年的美好記憶,甚至可以在你的人生低潮期,救你一命,幫助你走過谷底。

你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告訴他:

「我了解你的感受;而不了解的部份,我會試著去了解。」

這段話,是王俐慧老師上課時,送給我們的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受用。

王俐慧老師是資深輔導專家,她告訴我們,要告訴孩子「我了解你的感受」,而對於不了解的部份,則是告訴孩子「我會試著去了解」。

經過之後的思索,我認為,這段充滿智慧的金玉良言,是和青春期孩子互動的最好南針。

特別是大女兒上了國中後,自我意識變得更強。每當要跟她說理時,都會被說成「又在講大道理了!」初期,往往感覺很有挫折感,甚至會惱羞成怒,變成惡言相向。

思索反省後,我接受,那是孩子成長必經的叛逆過程。經過幾年的整合後,相信孩子又會是另一番光景。

家,是情感聯繫的地方。說理,不是沒有必要,而是要有技巧。至少,要在孩子的情緒或想法能被同理之後,才會比較有效果。

有次,女兒主動提及,她被同學誤解的話題。

我只是去同理她,並告訴她,以前我也有過類似的不愉快經驗。她說了一句話:「心情能夠被了解,真是舒服多了」。這句話,給我很深的悸動!

感覺上,要做到老師的話很簡單。你只需要去傾聽孩子的話語,然後學著去同理就可以了。你不必上知天文地理,通曉百科全書,不需要給甚麼建議,只要傾聽和同理,然後告訴孩子,「我了解你的感受」。很簡單的動作,就可以發揮很大的效果。

但這過程,其實又非常的不容易。

要做到傾聽和同理,你必須讓自己的情緒維持在很OK的狀態,且要擁有充足的時間,且要能擱置自己的需求以及發表自己觀點的慣性,學習改以孩子的需求為重心。

還有,孩子的情緒即使被同理了,當下的情境似乎沒有甚麼改善。這時,你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相信這是親子間最好的互動道途。

你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你過得很好的生活榜樣。

這段話,出自新時代的著作《創造金錢》的下冊。《創造金錢》談論的主題,是有關金錢的匱乏、安全感和人生志業的創造過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孩子成年以後,和孩子維持快樂的互動過程,能夠同理孩子,還是維繫親子關係的重要元素。

但是,在這個逐漸放手,進入所謂「空巢期」的階段,親子關係的本質,其實更像是朋友。

你能給孩子的,能夠告訴孩子的,愈來愈有限了,尤其在這變化快速的網路時代。甚至,慢慢孩子會變成照顧者的角色,親子關係面臨了質變。

有個英文單字叫做「mentor」,可以翻譯成「導師」或「輔導者」。

人的一生當中,如果能夠遇見一兩位mentor(可能是父母、老師或其他長輩),可以節省很多摸索的過程,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成長的,是天生的絕佳模仿者。

這時的父母,在人生歷練較為豐富的基礎下,如果能夠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智慧,活得自在,自然會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這其實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我的父親走過96載的人生歲月,即使早年生活困苦,但他始終認命應對,不給別人添麻煩。晚年,脾氣越發平穩,甚至變得很愛笑,少憂少愁,讓人覺得年老,其實並不會是悲哀。

記得有次聊天,提到父親年老,但是有八個孩子及眾多孫輩可以照顧及關心他,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而現在的時代,每個人大都只生1到2個小孩,年老後,哪能夠寄望孩子能夠照顧自己?

只見父親開心的笑著說:「不要擔心,一枝草一點露,沒有問題的!」

一句話,道盡了多少人間修為和智慧,也讓我安心了不少。

2 則留言:

  1. 很認同你對孩子相處的方式,我與我兒子的相處模式也因為他交了女朋友而越來越親密,
    傾聽,同理心,確實能化解一些代溝.
    農夫的日子體力雖苦,但內心是富足的,班長加油ㄜ.

    回覆刪除
  2. 超級大美女

    親人間的互動,無法偽裝,躲也躲不開,
    所以有句話說「家庭,是最好的修行道場。」
    誠如你所說的,傾聽,同理心,的確是很重要的人際互動要素。
    但是,最難的是,如何真的應用在生活裡,那才是工夫呀!

    很感謝你的回應與鼓勵!
    想說的是,同學,有你真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