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茱莉安
在誠品書店買了這本新書《希望之翼:倖存的奇蹟,以及雨林與我的故事》,一口氣看完,心中不斷驚嘆,怎麼那麼好看!2到3天內,重覆又看了2遍,仍是回味無窮。
在誠品書店買了這本新書《希望之翼:倖存的奇蹟,以及雨林與我的故事》,一口氣看完,心中不斷驚嘆,怎麼那麼好看!2到3天內,重覆又看了2遍,仍是回味無窮。
表面上,這是生物學博士茱莉安的半自傳。但是,這其實是一本多面向且超感人的生命故事書。
對喜歡看冒險故事的人,這是個既精彩又真實的驚險歷程;對於關心環境生態的人,這本書提供了從另一種角度來認識熱帶雨林,以及目前全球生態環境所面對的挑戰;而對於喜歡閱讀豐厚生命題材的人,這無疑是一部精采又感人的療癒故事。
故事的主軸,發生在女主角茱莉安17歲時,她經歷了一場空難,是92名乘客中唯一的生還者。坐在茱莉安身旁的母親,也不幸罹難。
當時,飛機墜落在秘魯亞馬遜蠻荒森林裡,很幸運地,茱莉安只有輕微的腦震盪及十字韌帶斷裂的傷勢。日後搜索發現,飛機殘骸分散達16公里的範圍。
她獨自一個人,靠著撿來的一袋糖果,在被稱為「綠色地獄」的熱帶雨林裡,面對了劇烈的日夜溫差、蚊蟲蛇類、鱷魚的威脅,還有內心的極度恐懼,整整走了11天,最後才奇蹟獲救。
作者對這一段往事,寫得很細膩,讓人讀來感覺彷如親臨現場。
誠如作者在書中提及,墜機後也許還有其他人沒有摔死,但因為傷勢過重或能力不足、運氣不好而未能脫困。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意,茱莉安曾經跟著父母在叢林中生活了2年,累積了夠多的知識和膽識,才能在墜機大難不死後,赱到有人跡的地方獲救。
茱莉安寫道:
我的父母從小就教導我,在大自然中,用冷靜、有條理的思考方式,可以應付幾乎所有的狀況。
父親常說:「假如你在叢林中迷路,去尋找流動的水源,待在靠近它的地方,跟著它的路線前進,它會帶你找到其他的人。」慢慢走出墜機及失去母親的傷痛後,茱莉安最後選擇了和父母類似的道路,成為一個生物學家。她克服了墜機的夢魘,能夠繼續搭上飛機,甚至還回到當初父母創建的秘魯叢林工作站,從事蝙蝠的研究。
茱莉安驚嘆,亞馬遜森林擁有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簡直就是地球的生態寶庫。以蝙蝠為例,茱莉安寫道:
我統計出有52種不同的蝙蝠種類,今日已知的有53種。對潘瓜納這個小於1平方英哩的地區來說,不可謂不多。假如你仔細想想,整個歐洲只有27種而已。基於這樣的情感與認知,茱莉安積極投入亞馬遜森林的保育工作,設法把父親在秘魯潘瓜納研究站的附近地區,規劃為自然保護區,為此而多方奔走。
對於傷痛療癒的部份,作者寫了很多,很透徹。我認為,這是本書最精采的一部分。
空難經過40年後,茱莉安才寫下此書。這時的她,事業有成,婚姻幸福,昔日的傷痛化成了蛻變的彩蝶,充滿了智慧的體悟。
茱莉安如此寫著:
事發至今,我已經56歲了,正是最適合回顧以往的年齡,也是一個與他人分享的好時機,正視未癒合的舊創傷。從1萬公尺的高空,墜落到3000公尺的高山上,坐在身旁的母親不見了,永別了。光是墜落就夠恐懼了,還要面對失去最親近的人,想想一個17歲的孩子,要承受多大的驚悸和失落。
獨自一人在叢林求生,歷經11天的身心考驗,那絕不是可以輕易熬過的試煉。
奇蹟獲救後,國內外媒體像狗仔隊一樣包圍茱莉安,面對部分媒體扭曲事實、憑空捏造事實、無法同理,甚至有記者用假扮護士、偷拍等手法來接近她,讓茱莉安不勝其擾。
空難讓茱莉安失去了母親,而父親是一個脾氣暴躁、極端壓抑的男人,在這世上,恐怕只有母親一人可以和他相處。喪妻之痛的父親走不出來,茱莉安寫道:
我的父親從沒能克服失去她的痛苦,所以他對我而言,始終像是某種程度的陌生人這樣的變化,讓茱莉安必須回到德國,和祖母及姑姑住在一起,生活從此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說:
我和父親之間,有種難以覺察的緊繃氣氛,他既不能展現他的悲傷,也無法隱藏,我們之間有太多話還沒有說出口。
我好像在一夜之間,從無憂無慮的孩子轉變成了大人,但是我完全沒有準備好。墜機獲救後,茱莉安才了解,他們那架飛機,是失事頻傳的薩蘭航空僅存的一架,其他都墜毀了。她心裡不斷苛責,若不是她任性地堅持要參加中學的畢業聖誕舞會,她和母親就不會因為要趕回家過年,而搭上那一架死亡班機。
茱莉安寫出自己的內疚:
我好抱歉我還活著,媽媽卻死了這可憐的孩子,已經失去母親了,還背負著那麼沉重的罪惡感。甚至一直要到3年後,她才接受母親已經離開的事實,用痛哭來哀悼母親。
我好抱歉,有那麼多的家庭正悲傷地哀悼,只有我好端端地坐在床上,已經復原得這麼好。
她寫道:
對於失去母親的悲慟,依舊還沒來到我心中。一直要到大約3年後的一個聖誕節,我才為一種無法彌補的巨大失落感緊緊攫住,我痛哭了一整天,幾乎無法停止。
但是,在那之前,母親的死對我而言,仍停留在宛如是一種遙遠的理論般,就好像她隨時會走出森林…. 。經過歲月的沉澱,茱莉安的傷痛慢慢結痂,心結解開,對於熱帶叢林,最終她沒有怨懟,只有心懷感激:
我很早就學會,我們只會害怕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人類的慣性,就是去摧毀使自己害怕的所有事物,即使尚未考慮到它的價值。
在我返回文明的漫長旅程中,我經常感到害怕,但從來不是害怕叢林。
我墜落在這片叢林上並不是它的錯,大自然一直維持著它的原狀,我們存在其中與否,對它來說並無影響。對我來說(這也是我那11天的親身體驗),如果沒有大自然,我們便無法生存。誠摯地推薦這一本書,因為作者雖是一個主修生物學的博士,但她敘事細膩通透,文筆生動流暢,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對自己多年前的空難經歷以及原生家庭的深度反思,像是一個悟道後的智者。所謂「40年磨一劍」,讓這本書,堪稱是傳記類書中少見的佳作。
我也有瞄到這本新書,原本對傳記比較沒有興趣,但看您介紹實在精彩,也喜歡生態議題;決定要來看!
回覆刪除歡迎看完後
刪除交流一下讀後心得
佛經說 煩惱即是菩提 煩惱愈大 菩提愈大
回覆刪除真是所言不虛
有個朋友 最近被大卡車迎面而撞
還好卡車司機把方向盤打偏了一點
他的車子全毀 人卻只受點輕傷
我們都有感覺 能夠再相見實在是一種很珍貴的緣分
就像這本書的作者一樣
大難不死 看事情的角度也因此不同了
深有同感~~~
刪除很棒的分享
回覆刪除很高興您喜歡我的文章~~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