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介紹三本不錯的新書

最近看了三本很不錯的新書,且都是讓我怦然心動不已的好書,那種快樂,只可意會,非筆墨可以形容。

第一本是心靈工坊出版的《愛與和解—華人家庭的系統排列故事》。這本書,是我這三年來看過,評價最高的一本書。

作者周鼎文擁有豐厚的學養及系統排列實務經驗,以充滿愛心的文筆,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源自德國海寧格大師的「系統排列」,讓這本書理論與實務兼具,是有志於改善人際關係卻不得其門而入,或是想在此功課上有意更上層樓的讀者,絕對值得翻閱的好書。

                                                    海寧格大師照片

書中,周鼎文一開始就直接切入核心,陳述:

關係,是最佳的道場,也是最嚴格的試煉。

一個逃避關係而生活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會變得侷促單調。因為生命不只是會變老,它還必須成長。而「關係」,不僅會帶來最強烈、跳躍式的成長,同時也會帶來最嚴格的挑戰。

而人際關係中,光有愛是不夠的,還要用對的方式,才能創造真正的幸福。

以系統排列的觀點,「站在正確的位置上,並且尊重系統裡的每一個人」,就是所謂對的方式。

個人認為,這是眾多人際關係理論及心理學說中,極為簡明且有用的一種論述。

書中,介紹了關係法則,包括整體法則、序列法則、平衡法則、事實法則、流動法則,是系統排列的最核心內涵。

周鼎文詳細解釋了這五大關係法則的內涵,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法則在兩性關係、父母關係、親子關係、手足親人關係以及自己的身心關係中,並實際舉了很多案例,讓人讀起來很輕鬆,卻能收穫良多。

只要能夠把前述的眉角釐清,人際關係的問題應就迎刃可解,甚至可以游刃有餘,自在快樂的活在世上。所以,這是要點中的要點。

我印象最深的案例,是始自110頁,敘述一個重逾100公斤的胖女生王涓,因為想代替母親強大起來,不夠尊重母親,違背了「序位法則」,以致無形中導致自己「心理上的變大」顯化為「生理上的變大」。

透過系統排列的幫助,王涓看清並承認自己不夠尊重母親,誠心向母親對不起,並回到自己女兒的位置,三個多月後不只減了30幾公斤,而且還持續瘦下來。聽起來很神奇吧!

YOUTUBE上,有一段周鼎文幫助一位賺錢卻守不住的老闆,如何找到自己問題根源的影片。雖然我不太理解裡頭的一些轉折和細節,但仍貼出來,至少可以幫助大家瞭解系統排列的實際施作過程。



很感激周鼎文出了這麼一本好書,讓我在多次讀了海寧格的翻譯書,卻彷如墜入五里霧中的迷茫後,終於得以一窺系統排列的堂奧。

書的末章,作者寫得真好:

生命,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圓滿每一個緣分」。

關係,最深層的奧秘--圓緣大愛,也就是說,關係是來圓滿(不等於完美)生命的緣分,是讓我們更加成熟,擁有智慧的大愛。

這是一個有修行的人,才能說出的智慧話語。

第二本是方智出版社的《愛上自己的不完美》,我是幾天前在新豐火車站附近的「一間書店」閒逛,無意中看到的新書。心想張德芬又出新書了,翻閱了一下,敏感的直覺告訴我,這是好書,就買了。且這是我兩天來買的第七本書,心想,自己是不是有點瘋了?


不同於前三本暢銷書(預見未知的自己..)是以故事的形式,來闡述特定的主題,例如如何認識內在的自己,如何心想事成,或是如何療癒自己。這本新書,盡是一篇篇的散文形式的文字,相對其實不好消化。

但這畢竟是張德芬十年來的靈修心得分享,是她辛苦讀書、上課、實證實修後的濃縮精華,加上她的天份高,文筆好,當然算得上是同類書籍中少見的佳作。

特別是,這樣的主題,由一位非心理系本科的作者寫出來,少了書院學匠氣,讀者反而更容易消化及吸收。

但我要說,這本書比較適合接觸身心靈一段時間的讀者,做為打通任督二脈之用。以前較少接觸此類書籍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書中的有些論述過於艱深或簡化,建議還是先讀張德芬的《預見未知的自己》系列三本書。

張德芬是我的大學同學,即使同窗四年,其實我不很了解她。在書中,她敘述自己學生時曾是演講比賽第一名、北一女校刊主編,畢業後當上台視新聞主播,而後取得名校UCLA的MBA學位,嫁給一個好老公,卻在40歲左右時陷入了憂鬱症的漩渦裡。

很難理解,這麼優秀的人也會得到憂鬱症,不是嗎?

剛看完心理學家瑪莉.派佛自傳《全世界最差勁的佛教徒》,書中,作者敘述自己新書蟬聯美國紐約時報排行榜第一名高達25週後,且仍持續熱銷很久,此後,她的演講邀約不斷,上歐普拉的脫口秀節目,成為全美的名人,卻也在事業及名望高峰後,跌入憂鬱症的谷底裡。

可見,憂鬱症這個世紀黑死病,和成就高低是無關的,這是內在的功課。但是若能藉此打開及面對內在的心魔,憂鬱症的背後,其實反而是一份豐厚的禮物。

就像張德芬新書上所言:

不是求教過多少大師,上過多少靈修課,讀了多少書,就能脫胎換骨地覺醒開悟。

我們最終要面對的,還是自己心裡那些陰暗的角落…,愛上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三本是橡實文化出版的《在瑜珈中聽身體說故事》,這是眾多瑜珈書籍中,很另類的一本著作。


坊間超過百本以上的瑜珈書,大都介紹的是體位法的細節,配上美美的,身材姣好的模特兒示範動作,無非希望讀者能夠藉此按圖索驥,走向瑜珈修習精進之道。

我自己也上過三年瑜珈課程,老師是一位很負責且和我蠻能溝通的長者,但我仍覺得學習瑜珈之路苦不堪言,甚至進步有限。

讀完了佘雪紅的這本著作後,我才理解,原來瑜珈背後的心法,才是我們容易忽略卻又至為關鍵的因素。

佘老師寫出了這樣一段美麗又有深度的文字:

修習瑜珈時,追求的不是體位的完美展現,而是當下身與心的最美妙平衡。
所以,一定要仔細注意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在可能的範圍內盡量的伸展,但要保持讓自己的心與身體同在,這樣才能在超出極限之前悠然而止。
這中間微妙的平衡點,要靠心的覺知去探尋。

作者很快就指出我的困境:

很多瑜珈老師只是不斷地想辦法,幫助學員「拗」身體,而不是「引導」學員如何去尋找身體的重心及著力點,去感受身體,愛身體。

他建議大家,試著裸體站在鏡子面前,仔仔細細地端詳自己,不批判,不比較,用鑑賞的心,審視身體,看看自己的身體是否失去平衡?生活是否找不到重心?

身為瑜珈老師,她說,她會主動出手,幫忙學生調整動作。但她有她的方式:

若是學生無法做到這次的動作,我會趁機用行動,教導學生如何「取與捨」,也就是當某個動作做不來,我們就退而求其次,換一個動作做,不需要與他人做比較。最重要的是,不要受到任何負面情緒與期待的掌控,跟身體做好朋友,尋找自己覺得最舒適的體位法。不要強迫控制身體,要覺察身體的感覺與心理的感受,讓身與心連結,慢慢地學生會發現--轉個彎,天地更寬闊。

針對大家擔心的運動傷害,作者提出她的觀察:

瑜珈明明是溫和、愉悅且適合男女老少的運動,卻經常看到關於瑜珈運動傷害的媒體報導。究其原因,造成瑜珈的運動傷害,大多數的原因不是瑜珈本身,而是學習瑜珈前的溝通與準備不足所導致的。

瑜珈,是運動的一種,當然會有發生運動傷害的可能性。

然而,對身體最好的保護措施,是去了解肌肉、骨骼的特性、功能與運作機轉,知道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並以正確的運動概念,來學習瑜珈的體位姿勢,清楚每個動作的「著力點」、「施力點」與「支撐點」,三角架構穩固,自然就可以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

原來生活中那些「愛,又怕受傷害」情緒的根本原因,是源自心中的不安全感--不知道著力點在哪裡?不知道施力點在哪裡?不知道支撐點在哪裡?

所以,瑜珈練習可以擴大、延長身心聯結互動的瞬間,使覺知遍佈全身每一個角落,充盈於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時刻

這樣的溫馨又貼心的話語,書中歷歷可見,也就不再贅述。最後,只提出作者從瑜珈中悟出的人生哲學:

現代人忙著工作,茫著前途,盲著生活,看不清未來,找不到生命的出口。生命沒有目的,生活沒有重心,找不到著力點,找不到施力點,也找不到支撐點,團團轉,像一個原地轉圈圈的陀螺,轉不出自己為自己框架的迷宮。

其實,生命是有脈絡可循的,只是我們願意「定下來看」,「靜下來想」,先找到自己要什麼,為甚麼而做,自己會知道該怎麼去做。

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先後次序,所以:

有些事一定要做。
有些事一定要做,但可以晚點做。
有些事一定要做,但可以叫別人做。

有些事可做可不做。
有些事可做可不做,但要做就趁早,不然就不要做。
有些事可做可不做,但是要去做,就要歡喜做,甘願受

有些事真的不用做。
有些事真的不用做,如果要做,就配合天氣、心情做。
有些事真的不用做,因為那是別人的事,根本不關我的事。

這本書,其實不只是瑜珈書,更是一位瑜珈智者的生命智慧結晶。

2 則留言:

  1. 很感謝你介紹這麼好的書 最近我一直在體會--
    生命,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圓滿每一個緣分」這一句話 好像有一些收穫
    美智

    回覆刪除
  2. 美智

    我也是在讀了這本書後
    才領悟到 圓滿一份關係的重要

    人活在關係裡
    因著關係而成長 也因著關係而受苦
    一個和周身關係沒有連結的人
    生命一定是單調而乏味

    很多人忙於解決問題
    以事情而非心情做主軸
    甚至要求完美
    忽略了生命的真正課題

    關係的基礎是愛 還要用對的方式去愛
    這是二大關鍵

    是我在讀了周鼎文這本書後
    最大的收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