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菊次郎與佐紀》讀後心得

我對日本電影不熟,對日本知名導演北野武,則是完全陌生。

但在書店偶然翻閱北野武這本新書《菊次郎與佐紀》,文筆流暢幽默,故事鋪陳嚴肅又不失詼諧,讀來爽快,直覺是本好書,就買了下來。

佐紀,是北野武強悍的母親。她是家裡的慈禧太后,說話尖酸刻薄,以叱罵來代替撫慰,以毆打來代替擁抱,說出口的總是違心的反話。表面看似貪財,事實上無處不在為子女的未來想方設法。

菊次郎,則是北野武的父親。他是一個軟弱害羞的酒鬼,喝醉酒後毆打老婆,十足是個無賴。

反差很大的父母,造就出北野武的風格。就如同吳念真在導讀中所敘述的:

骨子裡,北野武是一個大人和小孩的綜合體,彷彿在外表、言行都很MANMAN的男人身體裡,卻有一個調皮搗蛋、活潑過動,而且隨時可能闖禍的小北野武共生著。

讀完這本書,不自覺就想起了台灣紀錄片導演陳俊志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就如同書名的巨大反差,同樣寫的是和父母剪不斷、拋不開的親子牽連糾葛,一樣的文筆簡潔犀利,一樣的100%誠實袒露,讀來令人既鼻酸,又欲罷不能。

父母,小時候是我們的天與地,形塑著我們的性格原型。長大後,能否與父母和解,甚至彰顯父母,決定我們是否已經長大,更是我們能否快樂活著的關鍵。

這樣的理解,在近1-2年研究了薩提爾的家族治療以及海寧格大師的家族系統排列課程後,獲得了更確切的肯定。

無獨有偶地,北野武在他這本自傳散文書裡,也提出了類似的結論:
一個人是不是長大成熟,由他對父母的感情方式來判定。
當你面對父母,覺得他們「好可憐」、「很不容易」時,就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
不論多大年紀,還把「不能原諒我爸」掛在嘴邊的人,充其量還是個小鬼。
北野武的體悟,正和華人系統排列大師周鼎文在《愛與和解》一書中的觀點,不謀而合:
當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讓我們可以來到這個世界,這已是父母給我們的最好禮物。如果父母給了我們更多的照顧,要看成,那些是額外給我們的。如果一直認為父母做得不夠、不好,其實是在自己心裡創造了一個黑洞,陷入失望和無法滿足的狀態,甚至會影響一輩子。
我們不能因為父母的行為,就否定了父母的身分。真正的幸福,是從尊重父母如是的樣子而來。希望父母變成另外樣子的孩子,是無法真正快樂的,所以有些人永遠保持在抱怨或做夢長不大的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