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直指台灣國際競爭力逐漸流失,問題出在官員的競爭力不足。台灣擁有強盛的民間活力和企業競爭力,卻擁有極差的「政府效率」,意即王尚智所謂的「三流官員」,真是令人扼腕,也讓人為台灣下一代的前途和機會憂心不已。
王尚智提出一流官員、二流官員及三流官員在政策作為上的不同,並舉了亞洲相鄰競爭國的現狀當做對比。
嗚呼哀哉!「藍綠都一樣,三流官員的政府的國家,我們又能怎樣?」這正說出了我的無奈,相信也是很多人共同的心聲。
--------------------------------------------------------------------------------------------------------------
台灣的人才困境成為發燒話題,政務委員管中閔直指台灣將可能淪為「三流國家」!
這當中涉及層面很廣,無論「教育政策結構、人才培育管道、外來人才招募,乃至肥貓薪資偏見」都廣受討論。但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所有這些檢討角度,不都全指向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台灣是否充滿「三流的官員」?!否則哪來這麼多問題未解?
如果不是政府官員的思路腦袋與施政性格有問題,這十多年來台灣的無論各項「政策規劃、財稅赤字、產業方向、教育目標、文化政策」,至今怎麼上看下看都仍然持續處在一種「混沌碎片」的方向摸索之中;而各部會每次提出的政策調整,改來改去,十之八九都是明眼人即知的一種「政策口號」?
台灣的官員真的有問題!尤其站在整個亞洲的高度來相比較,台灣是一個「三流官員的國家」是切中核心的事實!
台灣政府內部公務員充滿「守成封閉」,有創新改革想法的傢伙都被視為異類討厭鬼,而且決策層級越高越封閉。公務員晚到早退、打混摸魚者還算小事,可怕的是許多政策的研擬、規劃和執行,從來沒有真正的「負責人」與「完成時限」!有的只是每次會議「各單位繼續研究」的結論之餘,註明在上面的「寫報告的負責人」和「提出下次報告的時間」!
除了「按年度計畫執政」之外,如今政府官員少有靈活應變、偵測現況的內部決策機制。一切全看「上面」發不發落!從上到下尤其沈醉在「寫報告」的文化非常嚴重!
這當中很難想像與外界必須頻繁往來的經濟部,尤其是這十多年堪稱表現最差者!除了追求粉飾的統計數字之外,經濟部任何主要政策預算幾乎都是丟給外圍的「爪牙機構」,諸如外貿協會、資策會等單位做些宣傳上華而不實,卻沒有累積產業政策或結構基礎的項目。經濟部的內部文化,十多年來也慢慢形成「萃取出『統計數字』來完成『提交報告』」的模式!台灣近兩年進出口的持續衰退,產業優勢方向不明早已態勢十分明顯,經濟部卻除了一堆「報告」,啥都沒做!
看看韓國這五年來政策培育的科技、文化產業的全球輸出!看看香港這五年為立足中國市場門戶不斷調整的國際金融政策優勢!看看新加坡這五年從移民政策到賭博觀光開放的思路徹底轉變!更不用說中國大陸的變化了。而我們身邊這五年來只看到,真的只有台灣這些三流官員們持續保持「東張西望、少做少錯」!
像是產業戰略高度最關鍵的「國發基金」至今完全不知在搞什麼碗糕?兩岸政策最關鍵的「ECFA」談判進度跨部會談的七零八落?就算是每個月、每季都要對外界宣告的進出口統計數字,讓人想起來就全身酸痛的經貿部會,這幾年除了「事後諸葛」每次提出季統計、月數據的事後分析並且「表達憂心」之外,他們還真正做了些啥?
嚴格來說,從2000年陳水扁輪替執政至今,包括馬英九在內台灣政府官員以「法政」為軸,嚴重欠缺「財政經貿思路」的認知,造成這十多年來台灣累積優勢「漸行漸虛」的散失結果。台灣產業政策長期不明、政府資源預算配置不當、尤其提出的都是些「碎片補牆政策」,致使台灣的優勢不斷被各國超前,到如今已經堪稱方方面面都嚴重落後還不自覺!這豈是民間基層或產業領袖們在「東混西混」所致?
國際各政府的「一流官員」,做的是創造規則、領導局勢、拆解變局;「二流官員」做的是洞悉趨勢、培育結構、切入競爭。若非台灣政府內部「三流官員」始終只會不斷的高舉口號、事後分析、觀望輿論風向,甚至還經常拿著些國際組織的統計報告「繼續自我感覺良」好,台灣賴以生存競爭的產業進出口現況,應當不至於到這般田地。
明明台灣這麼好的地方!卻是這樣水平的政府官員。民間人才再多再好又有何用,三流官員的政策結果,還不是最終瞎整流失?藍綠都一樣,三流官員的政府的國家,我們又能怎樣?
這當中涉及層面很廣,無論「教育政策結構、人才培育管道、外來人才招募,乃至肥貓薪資偏見」都廣受討論。但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所有這些檢討角度,不都全指向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台灣是否充滿「三流的官員」?!否則哪來這麼多問題未解?
如果不是政府官員的思路腦袋與施政性格有問題,這十多年來台灣的無論各項「政策規劃、財稅赤字、產業方向、教育目標、文化政策」,至今怎麼上看下看都仍然持續處在一種「混沌碎片」的方向摸索之中;而各部會每次提出的政策調整,改來改去,十之八九都是明眼人即知的一種「政策口號」?
台灣的官員真的有問題!尤其站在整個亞洲的高度來相比較,台灣是一個「三流官員的國家」是切中核心的事實!
台灣政府內部公務員充滿「守成封閉」,有創新改革想法的傢伙都被視為異類討厭鬼,而且決策層級越高越封閉。公務員晚到早退、打混摸魚者還算小事,可怕的是許多政策的研擬、規劃和執行,從來沒有真正的「負責人」與「完成時限」!有的只是每次會議「各單位繼續研究」的結論之餘,註明在上面的「寫報告的負責人」和「提出下次報告的時間」!
除了「按年度計畫執政」之外,如今政府官員少有靈活應變、偵測現況的內部決策機制。一切全看「上面」發不發落!從上到下尤其沈醉在「寫報告」的文化非常嚴重!
這當中很難想像與外界必須頻繁往來的經濟部,尤其是這十多年堪稱表現最差者!除了追求粉飾的統計數字之外,經濟部任何主要政策預算幾乎都是丟給外圍的「爪牙機構」,諸如外貿協會、資策會等單位做些宣傳上華而不實,卻沒有累積產業政策或結構基礎的項目。經濟部的內部文化,十多年來也慢慢形成「萃取出『統計數字』來完成『提交報告』」的模式!台灣近兩年進出口的持續衰退,產業優勢方向不明早已態勢十分明顯,經濟部卻除了一堆「報告」,啥都沒做!
看看韓國這五年來政策培育的科技、文化產業的全球輸出!看看香港這五年為立足中國市場門戶不斷調整的國際金融政策優勢!看看新加坡這五年從移民政策到賭博觀光開放的思路徹底轉變!更不用說中國大陸的變化了。而我們身邊這五年來只看到,真的只有台灣這些三流官員們持續保持「東張西望、少做少錯」!
像是產業戰略高度最關鍵的「國發基金」至今完全不知在搞什麼碗糕?兩岸政策最關鍵的「ECFA」談判進度跨部會談的七零八落?就算是每個月、每季都要對外界宣告的進出口統計數字,讓人想起來就全身酸痛的經貿部會,這幾年除了「事後諸葛」每次提出季統計、月數據的事後分析並且「表達憂心」之外,他們還真正做了些啥?
嚴格來說,從2000年陳水扁輪替執政至今,包括馬英九在內台灣政府官員以「法政」為軸,嚴重欠缺「財政經貿思路」的認知,造成這十多年來台灣累積優勢「漸行漸虛」的散失結果。台灣產業政策長期不明、政府資源預算配置不當、尤其提出的都是些「碎片補牆政策」,致使台灣的優勢不斷被各國超前,到如今已經堪稱方方面面都嚴重落後還不自覺!這豈是民間基層或產業領袖們在「東混西混」所致?
國際各政府的「一流官員」,做的是創造規則、領導局勢、拆解變局;「二流官員」做的是洞悉趨勢、培育結構、切入競爭。若非台灣政府內部「三流官員」始終只會不斷的高舉口號、事後分析、觀望輿論風向,甚至還經常拿著些國際組織的統計報告「繼續自我感覺良」好,台灣賴以生存競爭的產業進出口現況,應當不至於到這般田地。
明明台灣這麼好的地方!卻是這樣水平的政府官員。民間人才再多再好又有何用,三流官員的政策結果,還不是最終瞎整流失?藍綠都一樣,三流官員的政府的國家,我們又能怎樣?
常想,台灣的官員,真的不知道哪裡病了?
回覆刪除奧運成績不好,體委會主委只會抱怨選手,不知檢討自己;
在新加坡鬧出了大麻煩的史亞平,竟然高升外交部常務次長?
七改八湊的證所稅方案,不知所為何來?
只會漲油電價格,卻看不到對中油、台電的改革….
只會想向中國要糖吃,卻守不住國家的基本立場,
一流官員,做的是創造規則、領導局勢、拆解變局;
二流官員,做的是洞悉趨勢、培育結構、切入競爭;
三流官員,則只會不斷的高舉口號、事後分析、觀望輿論風向,
後來我想通了。原來,有三流的領導人--總統,才會有三流的官員。
只好期待下次政黨輪替囉!
但是,在野黨領袖忙於內鬥,自己的中國政策都搞不定,一樣爛啦!
台灣的競爭力,機會,正一點一點地流失,
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