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之四:千萬別當拯救者


當一個人走在尋找天命的道路上,嘗到了改變的好處之後,往往不知不覺會陷入一個困境:為何別人還停在原處繼續受苦,不試著改變?這時,很容易陷入拯救者角色的陷阱中,造成自己及別人的雙輸局面。這現象,在生活中頗為常見。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書,也觸及了這個議題的探討。雖然著墨不多,但也頗有值得省思之處。

先是薩冷王指著廣場一角,向牧羊少年聖狄雅各解釋麵包師傅的困局:
在他年幼時,他也渴望去旅行。但他決定先買間麵包店,攢些錢在身邊。這樣,等到他年老時,就有能力到埃及去生活一個月。他從不明白,人類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其實都有能力,去完成他們的夢想。
他也曾經想到當一個牧羊人,不過,麵包師傅的地位要比牧羊人高,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嫁給麵包師傅,而不是牧羊人。
到頭來,別人怎麼想,就會變得比自己的天命重要了。
後來,聖狄雅各去麵包店買了一條吐司,同時猶豫著要不要告訴那個麵包師傅老人提到的事。他想一想,決定還是不說為妙。因為當時麵包師傅還沒有自覺,說了,只不過是徒增他的困惑及煩惱罷了。

另一個案例,是有關水晶商人。當聖狄雅各幫助商人改善商店營運,讓商人及他自己都賺了很多錢,共創雙贏之後,歷經情緒掙扎的水晶商人,說了下面一段話:
我不希望作任何改變,因為我不知道怎樣應付改變,我只習慣原有的樣子。
你實在是我的福星…。我並不想從生活裡多得到甚麼,可是你正迫使我去看見我以前未知的財富與和地平線。如今我已經看見它們,這才知道自己的可能性是多麼寬廣。
我覺得,比你來這兒之前還要糟,因為我知道了自己可以完成更多的事,然而我卻不想去完成。
很弔詭的現象,商人的生意明明變好了,賺了很多錢,走出了經營的困境,但他卻覺得比少年來之前還要糟糕。因為他自覺到,原來自己的可能性有多寬廣,但他卻怯於往前走。

對於一位永遠把朝聖麥加的願望放在心底,而不去實現的人,作者保羅柯爾賀揭露了商人內在深層的懼怕:「我很害怕一旦完成了夢想,我將不再有活下去的理由。」

還好,聖狄雅各沒有試圖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而水晶商人也已經種下的自覺的種子,只待哪天因緣俱足成熟後,自然就會啟動改變的所有工程。

書的開頭,作者很隱微地提及,聖狄雅各的父母期望他成為神父,這將為他那平凡的農人家庭,帶來莫大的榮耀。可是,男孩從小就渴望去認識這世界。他告訴父親,他不想當神父,只想去旅行。

作父親的,當然少不了一番規勸與開導,但終究給予實際的支持與祝福。但男孩在父親的眼底,看到父親其實也渴望去旅行。

生命當然有很多現實,只是每個人對現實的定義及如何去應對,很許多的差異,這也是紅塵俗世裡每一個人命運繽紛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

作者下筆很含蓄,實際人生裡,他的父母給他龐大且不可違逆的壓力,而為了反抗而產生衝突,保羅柯爾賀幾次進出精神病院,還被無情的電擊三次。而作者明顯昇華了,他在書中讓男孩得到父母的祝福。如果生命能重來,這大概一定也是作者的願望吧。

書中,聖狄雅各的父親只能面對現實,把願望放在心底。而聖狄雅各也安分地尊重父親的決定。

《為自己出征》一書中,那個穿上厚重盔甲無法脫下來的武士,表面上表現得很勇敢,內在卻痛苦不堪。直到當他老婆發出最後通牒,逼他脫下盔甲,否則就要跟他離婚後,才不得不被迫做出改變。

書中描繪了武士的諸般痛苦與抱怨,尤其是當改變不是發自內心的自覺,而是源自於外在的強迫時,這種內在的拔河,會更為令人難以忍受。

心理學有一個「卡普曼三角形」理論,講述在一個沒有贏家的心理遊戲中,常會有拯救者、受害者及加害者三個角色,且三個角色間常會輪流轉換。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看到孩子考試成績很差,媽媽覺得很丟臉,且擔心以後孩子會考不到學校,前途堪慮,所以發了一頓脾氣,痛打了孩子一番。其實,是媽媽自己當下心情本就不好,孩子的壞成績剛好引發了她的怒火而已。這時,媽媽是一個加害者,孩子則是受害者。

後來,媽媽轉為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不僅強迫孩子去補習,更每天規定讀書時間,還親自陪讀,考試前甚至還幫忙抓題。

然而下次考試,孩子還是考得一蹋糊塗。這時,孩子反擊了,「都是你害的,你考前猜的題目都沒考出來…」。這時,原本的受害者(孩子)轉為加害者,原本的拯救者(媽媽)則變成受害者。至於孩子考試成績差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讓愛自由》一書的作者李安妮,因為一直不知覺地扮演父親不幸婚姻的拯救者角色,結果吸引了各種不適合她的男人。李安妮違背了家族排列理論神聖序位法則,當然會不斷經歷受苦的男女關係。最後,她得到了這樣的體悟:
後來,我開始學會放手,放下想要救我父親的念頭,並學會信任我父親的生命,相信不管他正在經歷什麼,都是他成長過程必須經歷的。
我把我父親的幸福快樂交還給他自己,把我的專注力拉回來,陪伴我那顆害怕失去父親、並且也會孤單的心。當我放下想要拯救父親的念頭,我也不再吸引我覺得可憐、需要被拯救的男人。
為了避免陷入心理遊戲3個角色的負面循環,有幾個重點:

第一、當一個協助者(相信改變的主權和能力,在對方),不要當拯救者。這當中,若是牽涉到
自己親暱的家人時,牽連糾葛很難打破。除了要熟諳序位法則之外,夠強壯的罪惡感恐怕是必須的。

第二、不要有受害者情結,學習為自己負責。

第三、更不要當一個加害者,做自己能做的部份,只負擔自己要負的責任。

正是因為改變很難,所以有句話說:陌生的天使,比熟悉的魔鬼還要可怕。而所有的改變,都從自己開始:從自己的自覺開始,從自己的內在心念開始。所以,不要嘗試用自己的鑰匙,去開別人家的門,因為那是徒勞無功的。

記得,千萬不要貿然當一個拯救者。其實,你想要讓別人更好的秘訣,是讓自己變得更好。

在本書中,保羅柯爾賀很清楚的告訴了我們:
每一個人都可以去追尋他自己的寶藏,發現它,然後願意變得比自己從前的生命更好。如果我們努力變得更好,圍繞著我們的每樣事物,也會變得更好。
我們所存活的這個天地究竟會變得比較好或比較差,就端看我們是變得更好或者更差。
你常會不自覺地,拿著自己家裡的鑰匙,想去打開別人家的門嗎?

6 則留言:

  1. 看到別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好朋友)受苦或身陷困境,而選擇不去當一個拯救者,真的需要智慧。就像西瓜在文章說的,要擁有夠強壯的心力去對抗罪惡感,才可以做得到。謝謝您的文章!

    回覆刪除
    回覆
    1. 的確
      很多關係裡(尤其是親子關係)
      選擇不出手 要比出手困難多了

      刪除
  2. 陌生的天使,比熟悉的魔鬼還要可怕
    這句話 很有道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改變 真的很不容易
      多數時候 我們就算明知必須改變
      也缺乏勇氣與信心

      因為那是我們熟悉的
      即使它是魔鬼

      刪除
  3. 不要再當拯救者.別試圖用自己的鑰匙打開別人的門.我喜歡這句話!
    謝謝西瓜:-)
    因為我老是想當個拯救者.卻忽略了自己害怕孤單的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抱歉 一直沒看到您這一則留言
      直到現下才發現

      很高興你對自己當拯救者有所警惕和體悟
      我的禪修老師說過一句話 可以當作印證:

      一個人若沒有自由 想要藉著幫助別人
      以求自己的解脫 是不會有用的

      人要能自立 才能立人 這是真理

      所以 還是先為自己出征吧
      還是回到自己的沉默之堡裡去吧
      去懺悔 去流淚 去洗清自己紛亂的內在

      別忘了 賞賜你榮耀和財富的國王也要待在那裡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