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山徑之旅》一個盲人的自我超越旅程

《山徑之旅》是一本很容易讀,但給了我很多啟發的書。


表面上,這本書是描述一個視障男生和他的導盲犬,花了260天,艱苦的走完了3469公里阿帕拉契山徑的故事。但更深的意義,是一個盲胞自我超越的歷程。相信「生命,擁有各種可能性」,可以讓人的心更為開闊。

主角比爾.艾文(Bill Irwin)以前是一位脾氣暴躁、嚴重酗酒、煙癮很大、離婚四次、子女對他厭惡、沒有什麼朋友的失意人。再加上因為病變導致雙眼失明,使他的人生更加消沉。

很幸運的,他有一位好朋友一直關心他,不斷地鼓勵他走出自怨自艾的生活。最後,比爾終於決定挑戰自己最極限的信心與毅力,踏上世界最長的阿帕拉契山徑。

阿帕拉契山徑位在美國東部,南北縱向,蜿蜒於美加境內,南起美國境內的阿拉巴馬州(Alabama ),北至加拿大的新布朗斯維克省(New Brunswick),是全世界最長的山徑,全長2168英哩(3469公里)。


主角比爾.艾文當時已經49歲了,由導盲犬歐瑞安陪伴,1990年3月8日出發,一直到當年11月21日大雪紛飛的時候,才辛苦走完了全程。

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挑戰!

靠著導盲犬帶路,以及觸摸木刻的山徑標誌前進,一路上比爾.艾文利用聽覺感受身邊的景物,他訓練自己,經由風聲辨識樹木的種類,在攝氏零度下涉水而過,曾經失足、曾經受傷,甚至差點失溫而死。


比爾.艾文指出,在華倫杜耶學校受訓時,老師華倫便提醒他,有關山徑的天候狀況,差不多有80%的日子,天氣不是太溼就是太乾,只有剩下的20%時間,才算適宜。

華倫告訴他,能越早做好「每5天,才會有一天好天氣」的心理準備,那麼這趟山徑之行才會覺得好過。

打從一開始,比爾.艾文就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從踏上山徑的第一步時,我便沒把此行當作休閒,而是當作工作。試想,走上2000多英哩的山路,同時身上又揹著那麼重的背包,這不是工作又是甚麼?

一開始,我並未想到,這種想法在心理上有甚麼好處,可是越走下去就越感覺出來,由於我沒有把走山徑當作是一種樂趣,所以當遇上任何艱苦的狀況時,也不會感到意外,即使是天氣差也不以為苦。

比爾‧艾文表示:

當你在雨中走了一天之後,必然會又溼又冷,這時候你可能會埋怨天公不作美,當你這麼想時,就越來越會覺得走不下去。

相反地,你應該朝樂觀的方向想,就是因為下雨,所以才會有地下水層,溪水和湧泉才能長流不息,使得我們有水可用。

漫長的山徑之旅,除了外在的挑戰之外,內在心理的面對,才是更不易克服的關卡。

孤寂,單獨面對自我,更是一個大考驗。

大多數想要挑戰阿帕拉契山徑的全程者,之前可能會先花一個周末或更長一點時間,在山徑上走走。這種愉快的經驗,使他們誤以為,走上六個月也是一樣。

所以,當他們一啟程,就對山徑之行抱著憧憬,認為在這個尚未被破壞的山路上,每天都能夠享受到嶄新的生活體驗,再也聽不到辦公室裡同事間的流言蜚語。

有時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可能持續超過一星期或一個月。隨後,新鮮感慢慢消褪,代之而起的是枯燥感。

這時,眼前的每座山都是同一個模樣,對於一些動物的出現,也不像先前那麼興奮;而一心想逃離俗世的念頭,卻變成孤單乏味。這時,會十分渴望能和家人及老友相聚。

比爾‧艾文也遭到這樣的心境挑戰,他選擇不逃避,直接面對:

在過去的36小時,我沒有碰上一個人,唯一聽得到的一次人為聲音,便是遠處傳來的飛機引擎聲。

孤寂,往往是另一種福氣,讓我能有機會好好地去思考一些事情,也讓我第一次體驗到祈禱的功能。

隨著一步步地往前走,我發現,山徑帶給我的好處,就是讓我有時間和上帝獨處。遠離了平日生活的喧囂和的瑣事,在山徑中,我有很好聆聽上帝話語的機會。在此之前,我從未有過這種體驗,因此我相信,必然是上帝認為我有此需要,才把我帶到山徑來。

到了後來,比爾‧艾文反而希望能有更多的獨處時間,和自己相伴:

就跟其他很多山友一樣,慢慢地我也變得不想有同伴偕行,反倒喜歡一個人獨行。

往往在跟其他山友同行幾天後,我會避開與他們同擠在山靜小屋中過夜,反而會在戶外搭起帳棚,目的就是為了保有獨處時內心的寧靜。

心境上的轉化慢慢發生了,比爾.艾文的心慢慢軟化了,變得更有彈性,破除了執著和僵固,更能隨意而安。

比爾.艾文寫道:

我發現,行走山徑好像到別人家做客,主人(指大自然)按照自己的意思調好家裡的溫度,按照自己的品味擺好傢俱,對客人的到訪,只是這句話:「希望你待得自在!」

這一路上,我為上帝所創造的美景而欣喜,也曾覺得有些地方並不是那麼美好。不過,我還是學會了從不滿意當中,去欣賞好的一面,不管是天氣或地形,我不再期望樣樣事都得依照自己的意思。

當回顧自己過去的人生,似乎很多地方都和這趟山徑之旅相像。每天早上,我都做好決定要怎麼走,然而再隨後的那一天裡,我會碰上各種必須的選擇,我的人生似乎也是相同情形,每一步都跟行走山徑一樣。

十英哩和二千英哩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不過,我要是能夠每天走十英哩,那麼就可在山徑裡走完全程,問題就在於我能不能堅持這個決定。

比爾‧艾文指出了這趟山徑之旅成功的關鍵:

我認為,全程者在這一路上最需要的就是毅力,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在六個月內,始終維持充沛的體力和不懈的意志,沒有毅力,很難撐得住山徑上的苦。

他回憶起:

在山徑學校受訓時,老師華倫曾這麼說過,每年有數千人想成為阿帕拉契山徑的全程者,然而,真正能夠走完的卻不到10分之1。

不能走下去的原因,可能是錢花光了、時間不夠了、身體受傷了或生病了。

事實上,這些多半只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他們打從一開始,便沒有下定決心要走完山徑全程。

要尋求自我超越,比爾‧艾文並不鼓勵大家一定要來一趟山徑之旅。畢竟,每個人的狀況不同。

比爾‧艾文提出他的觀察和看法:

山徑是逃避現實生活的好地方,因為那裡有互助友愛的「山徑之家」,有難以忘懷的「山徑魔力」。

可是,想要藉著荒野來解決生活中許多棘手的問題,恐怕有點不切實際。

有時候,與其全天在家,思索怎樣解決頭痛的個人問題,倒不如主動去參與社區服務,那種成效,不會亞於去行走2000英哩的山徑。

有人問海倫凱勒:「你能看見這個世界嗎?」

海倫凱勒回答:「我當然能看得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這樣的快樂。你們是用眼睛看,所見到的是人所創造的世界;而我卻是用心看,所見的是上帝所創造的世界。」

被稱為「阿帕拉契山徑之父」的馬凱說過,山徑有三種功能:給人用腳走,用眼睛看,以及用心去體會的

比爾‧艾文經由另外的眼睛,「看到」新的生命。藉著山徑之旅,走完了全程,因此更認識自己,心靈得到成長,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實踐了自己的承諾,也激勵人們勇於挑戰生命中的不可能!

這本書,不但是比爾.艾文的山徑之旅,更是勇於挑戰自己信心與毅力的讀者,共同的山徑之旅。

2 則留言:

  1. alexchris123

    謝謝你的鼓勵
    不知道您喜歡我部落格的哪些部份?
    您的部落格 我逛了一下
    裡頭有些科學的東西我看不懂
    但我會持續追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