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梅林法師的快樂魔法棒

如果這是學校考試,填空題上的空格,你會填上什麼?

□□,越快樂?

有錢?有錢,可以住豪宅、開名車、吃大餐、買明牌包、環遊世界、娶漂亮老婆、買漂亮衣服…,越有錢,應該會越快樂?

健康?包括自己和親友的身體,健健康康的,無病無痛,沒有殘疾,比較容易快樂吧?

外表?男生希望自己長得高大挺拔些,擁有俊俏的外表,最好練成六塊肌,把妹更能得心應手。女生則普遍更重視外表,希望自己皮膚更白點、胸部更大點、腿更長一點、更瘦一點、鼻子高一點、眼睛水一點…,君不見,全世界百貨公司一樓最顯目的位置,清一色賣的,都是女性化妝品和保養品。

遠流出版社發行,二個老外合著、洪蘭教授翻譯的《越快樂,越健康》一書提到,心理學家所做的一個有趣研究(注1):


若0是非常不快樂,9是非常快樂,問卷上的受訪者,快樂的平均水準值為6.5。

研究者訪問了剛中了獎券的人,發現他們剛中獎時,的確非常快樂;但是,一年之後,受訪者的快樂感,又掉回到中獎前的心情,只比6.5高一點,平均為6.8。

研究者接著,訪問了剛剛發生事故而導致半身不遂的人,初期他們的快樂指數很低;不過在一年以後,他們的快樂指數,平均回升到6左右。

作者表示,中特獎的人,一年後並沒有比未中獎前快樂多少,甚至反而覺得比以前更不快樂。他們的人際關係、工作的情形(假如他們沒有辭職的話) 、整理院子、修理家具用品,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都比前不快樂。

因為,這些中獎者適應了他們的新財富,他們的期望(他們與人比較的標準)就往上提了。

我們怎麼看待一個事件或一個經驗,完全取決於當時是「用什麼來比較的」。

我們的大腦(心智) ,會不停地把外在不穩地的世界,變得穩定,調整你的比較程度。所以我們的判斷,是一種「相對」的比較,並不是真的客觀

假設老闆發年終獎金,給了你2萬元,你非常高興,因為你根本沒有料到,他會發獎金給你。但是,如果你先預期去年老闆大賺,他至少會發10萬元獎金,你就會覺得自己「少了8萬元」,你就會不快樂。

所以,財富未必等於快樂。大量的財富,並不會增加等量的快樂,因為我們愈有錢,就期待更有錢,比較的尺度改變了。

當還是一個貧窮的社會時,財富增加的確會帶來快樂,因為房舍改善了,食物增加了,可受到較好的教育。

假如你想用金錢來得到快樂,你必須是窮人

這個研究結果,是不是對大家有些啟示呢?

人要擁有持久的快樂,比較和外在的東西無關,而是內在世界的課題。

書中從反向的觀點來論述,認為越快樂的人,相對會越健康,也就當然更長壽。

研究長壽的人,發現他們不見得是有錢或有名的人,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及看待生命的態度,滋養了他們的生命。

他們總是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認為事情都會圓滿地解決;他們希望自己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可以帶來快樂。他們喜歡微小的、簡單的快樂;對生命有著強烈的幽默感,常會開懷大笑。

很弔詭的是,人類文明,反而造成了大多數人的不快樂

以工作為例,當我們增加工作的時數、雙薪家庭變成常態時,我們追求快樂的時間就減少了。然而,我們犧牲了快樂,得到的又是甚麼?

我們「未開化」的祖先,沒有現代化的各種家電,來節省時間和精力,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去玩樂享受。

一位澳洲原住民一天所採集的食物,足以供給她的家人三天所需。她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來睡覺、找朋友聊天、遊玩,或是輕鬆自由地做他想做的事。

我們的祖先,在物質上並不豐裕,但是他們享受到時間上的自由和簡單的快樂。

好好照顧你的家人,好好的工作,把握終身學習的機會,並隨時幫助別人,都是快樂的配方。

最重要的是,要有正面思考的習慣,轉換看事情角度的能力。

對我而言,快樂的梅林神奇魔法棒,很簡潔:

白話點說,叫做「認命」,文雅點說,叫做「知足」。

要澄清的是,認命,並不是消極的不作為,不求長進;反而是一種「自知」後,聚焦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積極作為。

真正的認命,是長時間了悟天道法則及培養自知之明後的智慧果實。

注1:書中,沒有註明實驗的出處,因此無從得知實驗過程是否嚴謹,結論是否可信。但洪蘭教授是個科學人,我相信她在翻譯時,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