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影片:兒童志工--台灣教改的活水源頭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孩子的童年,保有良好的記憶。 --杜思妥也夫斯基

台灣教改喊了10幾20年了,仍只是強調生存教育,對於更重要的生活及生命教育,幾乎是無能為力。

社會快速變遷,全球化的浪潮,大部分家長面對工作,已經累得精疲力盡,很難提供孩子穩定的情緒教育環境。

少子化的趨勢下,很多孩子從小缺乏和同伴的互動經驗,只能和電動、電腦、電視為伴,以致大部分孩子,都比較自我。

難怪台大校長李嗣涔會感概的說:
「年輕人都想要拯救世界,卻沒有人願意幫媽媽洗碗!」

除了滿心焦慮或無奈移民之外,我們是否還有別的選擇 ?

大部分同學去上才藝課或補習,每週六,一群小朋友,去當快樂的兒童志工。有人在社區做服務,有人到安養院陪伴老爺爺、老奶奶。

暑假,兒童志工到雲林當夏令營輔導員,和當地的小朋友,一起快樂學習。

在服務前,兒童志工要經過不斷的培訓,課程有自我探索、情緒管理、人際溝通、團隊動力、活動技巧帶領、服務對象認識等

透過培訓及服務的歷程,孩子不斷的被鼓勵,慢慢突破自己的害怕,逐漸找到自信!

孩子體驗到自己有能力可以付出,可以去幫助別人,內在的力量被開發出來,會覺得很充實、很快樂!

從服務銀髮的老爺爺、老奶奶當中,孩子體會到:講話要慢點、要大聲點;扶老人家時,腳步要配合老人家,要走慢一點。無形中,孩子的同理心增強了。

這些兒童志工,慢慢變得有自信,又有同理心,成為人群中的小太陽。

國小三年級,人格成長的重要關鍵期,開始讓孩子去當志工,奠定了孩子一生的EQ鷹架。而且,孩子一生都繼續當志工,對社會也有重要的意義。

先進國家,很早就體驗到志工服務的價值。美國頂尖的長春藤名校,就規定申請的學生,至少要有140小時以上的志工服務經歷。

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疏忽了感覺的層面,直接跨入認知的抽象思考。
而感覺的層面,其實是所有學習的準備,也是學習風格發展的基礎。

升學導向下的台灣學校教育,過分強調背誦、分數和競爭,孩子喪失了學習的樂趣,成為只是很會考試的機器。

談到教改的內容,有教材內容、教學方式及評量方法三大方向。而台灣的教改方案,幾乎都偏重在教材內容及評量方法上面。

其實,改進教學方式,才是教改能否成功的關鍵。如何透過教學方式的引導,讓孩子能夠有自信、有動機、熱愛學習,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之道。

自信地展現自己,又尊重別人;管理情緒,又能同理他人;接受挫敗,又能健康地復原;貢獻團隊,又不失去自我。這些生命能力,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小孩,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像垂櫻一樣,美麗綻放!

獻給「焦急的大人」和「被焦急的小孩」,在生命的長河中,我們可以有選擇,只要有耐心。最終,大家都會是贏家。

恩物社會服務推廣協會,20年前,就開始兒童志工的培訓和推廣,是台灣兒童志工的領航者!

影片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5Qb0mQL_nM&feature=player_embedd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